一、关于评估结论 (一)根据可操作性原则,《上海普通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(修订稿)》(以下简称《评估标准》)将原标准中“内涵及说明”和“标准”合并为“指标内涵及说明”; (二)关于Ⅱ级指标(共14条)达标情况的判定 由各评估小组根据《指标内涵及说明》中规定的要求,分析汇总现场考查中采集到的评估数据,经全体组员合议后,分A、B、C三档进行判定,B档为达标要求,凡判定为A档和C档的需注明相关情况,并说明理由。 (三)总体评估结论为“达标”、“暂缓通过”和“不达标”。要求分别如下: 1.达标:判定为B档以上的Ⅱ级指标达到80%(即大于等于11条),且标注★的核心指标不能判定为C档。 2.暂缓通过:判定为B档以上的Ⅱ级指标达到80%(即大于等于11条),但标注★的核心指标有1条判定为C档。 3.不达标: (1)判定为B档以上的Ⅱ级指标低于80%(即小于11条); (2)判定为B档以上的Ⅱ级指标达到80%(即大于等于11条),但是标注★的核心指标判定为C档的超过1条。 二、关于评估期限和范围 1.评估期限 评估期限为3年,学校应提供评估前3年的工作资料。 2.汉字应用水平测试 在汉字应用水平培训测试工作尚未全面开展之前接受评估的高校,本《评估标准》中涉及该事项的指标Ⅱ-10不作判定,B档的Ⅱ级指标数为13条。 3.高职高专学校的评估 本《评估标准》适用于各高职高专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。 高职高专学校中附属中专部的,其中专部按照对二级学院要求一并接受评估。其中“教育教学”指标参照《上海市中等专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检查指导标准》(沪教委语〔2005〕2号)中的B2指标要求。 三、评估工作的组织 (一)召开评估汇报会,听取自评报告和情况介绍 校语委主任作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自评报告;校语委全体成员参加评估汇报会。 (二)召开座谈会,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1.校党政班子座谈会; 2.校语委成员座谈会; 3.各院、系、部教师(20人)座谈会; 4.各院、系、部(班)学生(20人)座谈会。 (三)问卷调查与规范汉字测试 1.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结束后,进行问卷调查; 2.大学一至三年级学生(400人-500人)参加规范汉字测试。 (四)巡视和走访 专家组巡视校园用语用字情况,走访学校各院、系、部。 (五)召开评估反馈会,反馈评估情况(时间另行通知) 评估组长代表评估组向学校作评估报告;校语委全体成员参加评估反馈会。 四、其他 (一)本标准所称“《实施办法》”是指《上海市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〉办法》。 (二)本标准所称“普通话水平达标要求”,以《实施办法》第十条第二款“教师为二级乙等以上,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除教师以外的其他管理人员为三级甲等以上”,以及第三款“普通高等学校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二级乙等以上”的要求为准。 (三)本标准所称“汉字应用水平达标要求”,是指教师和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分别达到《实施办法》第十三条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。 (四)本标准所称“用字规范”的内涵要求是指: 1.学校的教育教学用字不得使用繁体字、异体字、二简字、错别字。 2. 学校名称牌(包括校内建筑物用字)中含有手书繁体字、异体字的,应当在适当的位置配放规范牌;校内文物古迹,题词、书法、篆刻等艺术作品,出版、教学、研究中需要使用的,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、异体字;校报校刊使用手书字题词作为报刊名的,其中的繁体字、异体字允许保留和使用,但必须用规范汉字另行标注。 3.关于外文使用 学校出版的汉语文出版物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,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。 |